張士達/特稿

  台灣電影多年來在金馬獎被中港電影強勢壓境,今年終於在入圍名單中乍現曙光,不僅《當愛來的時候》以驚人的14項遙遙領先《第四張畫》、《父後七日》也分別斬 獲7項與6項。張作驥由台灣新電影一路走來的脈絡,再度突顯台片靠人文精神層面的深耕基礎,仍可保有其他華語地區電影所沒有的深度,這也正是台片在兩岸三 地影壇中最大的優勢。

 儘管華語合拍大片蔚然成風,但今年入圍名單中,只有《十月圍城》能在主要獎項斬獲佳績,片中以國父革命歷史為基礎,卻透過一群香港市井小民,呈現 香港對於大時代背景的獨特觀點,在充滿娛樂價值的武打動作外,仍兼顧地區性的文化特色與人文特質。當同類型大片放在一起互相比較,故事的豐厚肌理高下立 見,這也正是金馬獎為整個華語電影評比時最耐人尋味的角度。

 而正如中港大片在一窩蜂潮流之下辨識度越來越低,台灣電影在歡慶入圍佳績的同時,也正同樣凸顯同質性過高的警訊。儘管這兩年台灣新導演大量崛起, 卻大多在同類型互相競爭稀釋之下淹沒,無法留下鮮明記憶。只有《第四張畫》靠著犀利扎實的劇本,《父後七日》有獨一無二的本土題材,在金馬競爭中脫穎而出。而在49歲的張作驥之後,台灣下一代導演究竟有誰能夠守住台灣電影一直超前的人文領域?這將是台灣影壇慶賀金馬豐收之餘有待深思的 問題。

中國時報 2010-10-02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changque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